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动态 » 正文

猴痘、新冠病毒变异,再次爆发!

全球疫情再起波澜

8月14日,世界卫生组织(WHO)总干事谭德塞宣布,猴痘疫情构成“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”。这是WHO时隔两年再次为猴痘拉响最高级别的疫情警报。

8月15日,我国海关总署一纸告知书,要求来自猴痘疫情发生国家(地区)的人员,如接触过猴痘病例或出现发热、头痛、背痛、肌痛、淋巴结肿大、皮疹和黏膜疹等症状,入境时应主动向海关申报,海关人员将按规定程序采取医学措施并开展采样检测。

WHO公布的新冠阳性率上升。2024年5月27日至7月21日的8周报告显示,每周新冠病毒感染核酸检测阳性率从5.6%上升到13.0%。全球范围内,JN.1是报告最多的关注突变体(VOI),已有135个国家报告。突变体KP.3.1.1和LB.1的全球流行率不断升高,KP.3、KP.2、JN.1.7和JN.1.18正在下降。

关于猴痘疫情

WHO数据显示2024年报告的猴痘病例数超过1.56万例,已超过去年病例总数,其中死亡病例达537例,致死率3.44%。猴痘疫情已在非洲肆虐,至少有16个国家受到影响;与2023年同期相比,非洲报告的猴痘病例增加了160%。

猴痘病毒(MPXV)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包膜双链DNA病毒,有两个主要的分支:Clade I(刚果盆地或中非群)和Clade II(西非群)。2022年7月爆发的病毒株属于Clade II,本次爆发的是Clade Ib,为新的猴痘变异病毒。

8月22日,泰国公共卫生部召开新闻发布会确认,该国出现首例猴痘Ib变异株病例。这也是世卫组织上周为猴痘疫情拉响全球公共卫生警报后,全球第二例、亚洲首例Ib变异株病例。与以往猴痘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性接触传播不同,此次发现的Ib型变异病毒还可以通过分泌物(如呼吸道飞沫)、皮疹或受污染物品等方式进行传播。

新冠病毒变异体


新冠全球流行变异株主要突变位点统计.png

从表中,我们可以看出,近来流行的新冠突变体“脱胎”于BA.2.86。

2024年流行的突变体没有出现较多的突变,但是面对自然选择的压力,SARS-CoV-2完美的诠释了“适者生存”法则。如JN.1主要的突变位点是L455S,显著增强免疫逃逸能力。

同时,JN.1保留大多数对其感染有利的突变位点,如K417N、S477N、N501Y、P681R、E484K等。研究已经证实,P681R在德尔塔突变株的传播中具有关键作用,能够增强毒株的传染性和致病性。E484K表现出更强的免疫逃避能力,破坏人体天然免疫应答带来的持久免疫力。因此,JN.1迅速成为全球优势毒株。

在JN.1“站稳脚跟”后,新冠病毒继续变异。目前KP.2、KP.3亚分支正在蔓延。

KP.2在刺突蛋白的主要突变为R346T、F456L和V1104L。R346T突变位于受体结合域,认为是病毒快速传播的关键。F456L突变与L455F突变发挥协同作用,驱动病毒刺突蛋白的趋同进化,逃避既往感染或疫苗引起的免疫应答,显著增强Spike蛋白与ACE2的亲和力。V1104L突变增强蛋白质稳定性,对病毒传播、免疫逃逸等产生影响。进而显著影响病毒的持续进化和适应。

据美国CDC数据显示,KP.3亚分支已成为新的主要突变体。KP.3主要突变位点有:F456L、Q493E、V1104L,而KP.3.1.1在KP.3的基础上增加了S31缺失突变。

但是总的来说,新变异株的突变积累受遗传漂移影响,使病毒能够不断调整以适应宿主。但是,这并不表明突变株就在适应性或致病性等方面具有优势,还需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。

参考文献:

1.WHO及CDC官网2.Xinling Wang, Lu Lu 1 and Shibo Jiang.

SARS-CoV-2 Omicron subvariant BA.2.86: limited potential for global spread.

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, 2023. https://doi.org/10.1038/s41392-023-01712-03.Linjie Li, et al. Spike structures,

receptor binding, and immune escape of recently circulating SARS-CoV-2 Omicron

BA.2.86, JN.1, EG.5, EG.5.1, and HV.1 sub-variants. Structure, 2024.

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str.2024.06.012

返回顶部